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影响活鱼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原因:鱼类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

影响活鱼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原因:鱼类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

2022-09-20

所谓活鱼运输是指将鱼苗、鱼种、食用鱼及亲鱼等各档规格的鱼以鲜活的形式最经济有效地从生产地运往需求地的生产过程,如食用鱼上市,鱼苗、鱼种异地调剂,亲鱼采选等。作为鱼类增养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开展活鱼运输,不仅是发展养鱼生产的需要,而且现已成为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对鱼类增养殖的高产高效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可视为增养殖生产的特殊阶段)。鉴于现行的活鱼运输大多需借助**容器且在鱼多水少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提高运输成活率和降低运输成本就成为其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活鱼运输的基本要求是在确保**成活率的前提下,给定容器内少放水多放鱼以提高运输效率(成活率高而成本低),其中成活率的高低是评价运输成败的重要指标。活鱼运输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数小时至数十小时),期间却存在很多决定成败的影响因素,而且彼此相互联系,关系错综复杂,但导致途中死鱼的主要原因大多与鱼类本身的状况和容器水中的溶氧以及人为的管理有关,因此,可将众多的影响因素分别归类为鱼类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了解这些因素对成活率的影响,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是实现活鱼运输高效成功的必要基础。

 

一、鱼类因素

1.鱼的种类

(1)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由于长期的适应,各种鱼对外界条件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对运输操作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有的鱼类性情急躁,稍受惊吓便会跳跃挣扎,易于受伤,如链、鲻鱼等;

(2)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耗氧率在同等条件下,耗氧率高的鱼易受缺氧伤害;而耗氧率低的鱼则不易受到缺氧之伤。例如鲢、鳙夏花在27℃的同等条件下,因此,相同的运输条件下,鲢易缺氧,而鳙不易。通常而言,冷水性鱼类的耗氧率高于温水性鱼类。在淡水主要养殖鱼类中,耗氧率的高低顺序大致表现为:鲢>鳙>草鱼>青鱼>鲤、鲫鱼。

(3)不同的鱼类,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忍耐力对环境变化,不同鱼类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有的鱼适应性强,操作时不易受伤,如鲤、鲫鱼等;有些鱼忍耐力弱,运输中易受隐性伤害,如鲤鱼、鲫鱼鱼等;还有的鱼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耐低氧能力很强,如乌鳢、鲇鱼、泥鳅等。由于活鱼运输通常是在容器较小、水量有限、密度较大的条件下进行,鱼类的呼吸易使水体缺氧,鱼类排出的二氧化碳及粪尿等代谢废物会使水质污染,运输过程中交通工具的颠簸易使水体晃动,鱼会因时常受惊跳跃挣扎而消耗体能并易受伤。因此,相比于正常的饲养水体,运输环境变化较大、水质条件较差。在运输中忍耐力强的鱼往往成活率较高,而忍耐力弱的鱼成活率较低。

2.鱼的规格

个体大小不同的同种鱼类,在同等条件下其耗氧率也有所不同。个体越大,其耗氧率越低;个体越小,其耗氧率越高。例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鲤鱼的耗氧率随个体增大而下降。

3.鱼的体质

鱼类的体质强弱对运输成活率影响明显。体质瘦弱或患病带伤的个体,其综合忍耐力相对较差:不耐密集、不耐操作、不耐缺氧、不耐不良水质、经不起运输途中的剧烈颠簸、易死易伤。相反,健壮的个体,由于对环境变化及恶劣条件的忍耐力较强,因而其运输成活率往往较高。因此,在运输实践中,重视做好拉网锻炼增强鱼的体质、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对提高运输成活率其有重要意义。

4.鱼的状态

饱食状态的鱼,对缺氧的忍耐力较差,不耐操作;并因其在运输途中粪便等排泄较多,耗氧量大,且排出的二氧化碳也较多,易污染运输水体,从而影响运输成活率。繁殖期的抱卵亲鱼,耗氧量大,对缺氧的忍耐力**,易因缺氧致死。

未经锻炼(即捕即运)的鱼,由于体表黏液较多、鳞片疏松、肠道粪便未有排空、肌肉含水分多,耗氧率高,不耐操作、不耐缺氧,易因水体污染及伤病降低运输成活率。

 

二、环境因素

1.水温

水温与鱼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随着水温的升高,鱼的活动随之增强,新陈代谢旺盛,运输途中就易跳跃、挣扎和冲撞,不仅增加体能消耗,而且容易受到伤害。

水温与水中溶氧量及鱼体耗氧率密切相关。水温同水中的溶氧饱和度呈负相关:水温越低,水中的溶氧饱和度越高,溶氧的速度也越快;反之,则越低、越慢。而水温同鱼类的耗氧率呈正相关,即随着水温的升高耗氧率变大,其结果是二氧化碳、粪便、氨等代谢排泄物随之增多,造成微生物对这些有机物的分解加快,耗氧增多,易使运输水体缺氧及水质恶化,这对鱼类运输是极为不利的。2龄的草鱼、鲢、鳙冬季水温6.4~8.5℃时的耗氧率只有夏季高温时的1/6左右。

由上述可知,水温既与水体溶氧有关,又与鱼体耗氧有关,同活鱼运输的成活率密切相关,即水温越高,对运输越不利。因此,在运输实践中,应尽量避开高温,适当降低水温有助于运输成活率的提高。但运输水温也不宜过低或急剧变化,因为过低的水温易使鱼体受冻致伤(出现鳞片下出血症状),甚至冻死。据测定,尾重6.5kg的鲢亲鱼,当水温从3℃经7h下降至0.3℃时,鱼即失去平衡并很快死亡,而此时水中溶氧量高达11.2mg/L,而二氧化碳仅为10.6mgL。对鲤科鱼类而言,最适宜的运输水温为5~10℃。在南方地区运输水温以15℃以下为宜,尽量不要超过25℃。在预防水温过高或过低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水温的急剧变化,骤升或骤降易使鱼难以适应而致死,这在鱼运抵目的地放养时尤应注意,因为运输水体与放养水体之间常会存在较大温差,如事先不进行过渡性适应,即将鱼从运输容器直接放入养殖水体,将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水质

水质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来自其所含的溶氧量及其他溶解物质,包括各种耗氧因子及有毒物质。活鱼运输通常是在水少鱼多的状态下进行,运输容器内的鱼类密度很大,水质的影响也将更为明显。因此,选好运输用水是提高运输成活率的重要环节。

为确保水中有充足的溶氧并减少途中耗氧,其中:宜以水较清新、溶氧又高的河水、湖水、水库水为**。井水虽清新、温度低,但含氧量往往也较低,不宜直接使用,但可提前2~3d将其泵入水泥池备用或用充气泵增氧后使用或部分掺用。鱼池的水较肥,含有多种耗氧因子,一般不宜采用或仅可少量掺用。受污染的水**不可使用。自来水清澄,但其所含的余氯对鱼有毒害作用,直接使用常会致鱼死亡。对鲢、鳙鱼苗的试验表明,水中含氯量低于0.20mg/L时,无鱼苗死亡;0.25~0.30mg/L时部分鱼苗死亡;达到0.35mg/L时,**鱼苗死亡。因此,使用自来水的前提是其含氯量不超过0.20mg/L。但目前我国不少城市所用自来水的实际含氯量几乎都超过此值,有的甚至高达1.00mg/L,故**不能直接使用。

 

三、人为因素

在活鱼运输中,运前准备、装运密度、运输时间、运输方法、颠簸状况及途中管理等因素对于运输成活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运输时鱼所处的姿态、塑料袋充氧运输的加水量等因素也会对运输成活率产生**影响。因此,根据气候条件、运输对象及运程长短,充分做好各项准备,确定适宜的运输方法和合理的装运密度,并加强运输全程的精细管理,对于提高运输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

上一篇
下一篇